大洋新聞 時間: 2013-12-30來源: 信息時報第三季終結,男主角布洛迪被美國放棄,在伊朗被處絞刑。第二季中,女主角凱莉在黎巴嫩貝魯特執行任務,該場景描寫被指醜化黎巴嫩。 11月19日,奧巴馬在好萊塢附近的夢工廠動畫公司發表講話,將美國的娛樂行業稱作是美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逃離德黑蘭》獲得2013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為這部伊朗影片頒獎,讓人引發政治聯想。 2012年9月11日,數百名武裝分子沖入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抗議當天在此放映的美國電影《穆斯林的無知》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並同領事館安全人員發生交火。衝突造成參加活動的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人員死亡。
  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追捧的熱播美劇《國土安全》第三季大結局,據悉引發了新一輪收視高峰,儘管結局的處理讓很多《國土安全》粉大為不滿,但同時,在外交領域,這部電視劇引發了更為嚴肅的爭議。
  中東問題專家分析該劇將導致美伊兩國隔閡更深,而劇中涉及到的黎巴嫩和委內瑞拉都通過官方渠道表達抗議。實際上,美國影視劇中醜化對手並不少見,此前一些涉及中東伊斯蘭教的電影甚至引發大規模抗議,造成不少外交人員傷亡。儘管情節上是虛構的,但其實影視劇在意識形態爭奪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堪稱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美國分析人士指出,今後美國影視劇中涉及其他文化需慎之又慎。
  如果要選一部最近風靡全球的美劇,《國土安全》上榜可能性必定很高。這部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嘉獎的反恐美劇,在全球多國同步播出,引發了收視高潮。
  該劇根據以色列劇集《戰俘》改編,故事圍繞在伊拉克被俘8年的美國海軍中士布洛迪(Brody)展開,講述他和中情局特工的故事。布洛迪疑似在基地組織囚禁8年期間被策反,隨後又成功被CIA策反回來。
  引發多國強烈不滿
  電視劇多次涉及到伊朗、委內瑞拉、黎巴嫩等國家,對這些國家的偏見和“醜化”引發爭議。
  日前結束的第三季,聚焦於美國密謀刺殺伊朗革命衛隊最高領導人,進而用CIA的卧底取而代之。據悉早在今年夏季第三季公開預告片時就被指暗示緊張局勢,而專家也指出該劇刻意製造美伊緊張。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當代中東問題專家法瓦茲·格哲斯認為《國土安全》的確是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正因此才有較大影響力。但他認為該劇的問題就是劇情設定中加深美伊兩國的問題,劇中對於兩國人的描寫,對於恐怖組織的描寫本身就存在問題,他認為不該把阿拉伯、中東和穆斯林等這些混為一談,把整個伊朗描寫成一個對美國有威脅,可以隨時走向核武的惡棍國家,這是有大問題的,這是挑起兩國人不合的一種行為,這些反恐情節存在隱患。
  “將伊朗人描繪成恐怖分子、暴徒、陰謀家,讓美國人眼中伊朗的形象變得更壞,更敵意,更不可信,”格哲斯說,“這不僅僅是危險的,而且最主要是創造並強化了美伊兩國人民的仇恨。”
  對這部電視劇描繪的形象不滿,伊朗並非唯一。黎巴嫩政府正在尋求法律渠道上訴《國土安全》的製片方,稱該劇第二季中對首都貝魯特歪曲描繪。
  黎巴嫩旅游部長告訴美聯社,稱《國土安全》將這個城市醜化成“暴力的溫床”——滿街民兵巡邏,但實際並非如此,片中指稱的區域是書店和餐館集中地——“這對黎巴嫩的國家形象造成損害。”
  同時,委內瑞拉不滿該劇第三季中對委首都加拉加斯的描繪,片中男主角在CIA總部爆炸案後出逃,結果落入委內瑞拉黑幫手裡,該黑幫的根據地就是委內瑞拉有名的被稱為“大衛塔”的爛尾摩天大樓貧民窟。
  美國和委內瑞拉的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自2010年以來,兩國首都一直沒有互派大使。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日前報道稱,委內瑞拉政府就此質問:“什麼原因讓委內瑞拉出現在這個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贊賞的電視劇中?是為侵略我們國家做準備嗎?讓美國人覺得以後的入侵是一件正義的事?還是更公開支持委內瑞拉的右翼激進分子?只有時間才知道答案。”
  好萊塢的拍攝自由?
  《國土安全》的執行製片人亞歷山大·卡裡就該片刺殺伊朗革命衛隊領導人的情節接受倫敦《標準晚報》的採訪,他稱,“在第一季中,我們講述了恐怖分子襲擊美國,希望我們的假設不會成真;在第二季中,我們描述了以色列是否會炸彈襲擊伊朗,我們仍然希望這不會是真的。”
  “第三季中,我們討論了伊朗和西方世界之間的動態變化關係,我們也不希望電視劇上出現的現實中會發生。”
  而根據中東問題專家法瓦茲·格哲斯的分析,儘管伊朗政府不大可能對片中形象問題做出回應,但人們可能會發現,美國的文化輸出和美國政府的宣傳機器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他認為需要做真正的好電影和電視,因為全世界都在看,而不該把一些敏感問題牽扯在內,有些虛構的設定會有損一些國家的形象。
  但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事學院教授雷蒙德·唐特卻持不同意見,他稱這些中東國家普羅大眾的觀點與這些國家政府的觀點大不相同。
  “美國反對這些國家政府,這個國家的人們卻往往傾向於親美,”唐特稱,“大部分中東民眾知道好萊塢就是好萊塢,好萊塢可以做他們想做的,這是美國自由的一部分。”
  現實影響影片結局
  《國土安全》第三季中,策划了美國本土CIA總部爆炸,最終導致約200多人死亡的伊朗“惡棍”頭目Javadi,被CIA抓獲後,CIA代理局長索爾認為就地正法是“短視的”,伊朗肯定會重新選出一個Javadi一樣的人,這樣,“類似CIA總部的美國本土爆炸案會一次又一次層出不窮”。索爾選擇將Javadi策反,送回伊朗,等待時機推動伊朗政權變化。
  索爾的想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他選擇了讓男主角布洛迪打入伊朗,接近伊朗衛隊,找時機刺殺伊朗衛隊最高領導人,以便讓Javadi取而代之,進而控制伊朗政權走向。
  這一切都是電視劇美好的幻想,因為在觀眾看來,密謀和刺殺大片無疑是最驚悚,最吸引人的。但從中也可管窺西方印象中的伊朗權力架構。
  而現實中,11月24日,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在日內瓦就伊核問題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根據該協議,伊朗承諾暫停部分核計劃換取西方放鬆部分製裁。
  儘管這一階段性的突破隨後不久又因美國製裁重新陷入爭議,但分析認為,這個談判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土安全》情節的走向。
  12月16日,《國土安全》第三季劇終,劇中指出索爾的策略取得了成功,用男主角布洛迪的死,換來了伊核問題日內瓦談判的階段性協議。
  在一定意義上,影視劇影響現實,影響外交關係;但現實才是最終的裁決者。
  (下轉B03版)
  (上接B02版)
  以影視之名
  美國形象成於影視 毀於影視
  美國媒體報道,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好萊塢附近的夢工廠動畫公司發表講話,把美國的娛樂行業稱作是經濟引擎和美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奧巴馬稱,從未涉足美國國土的千百萬人通過這些作品學到如何剋服逆境,學習容忍和多樣性,並對那些長相與自己不同的人產生親切感。
  事實上,正如受奧巴馬追捧的《國土安全》引發的爭議一樣,美國影視業風靡全球,曾為美國樹立了正面的“美國夢”形象,但過猶不及,也為美國招來了各種外交和民間爭議。
  “電影外交”引發阻擊戰
  2009年2月27日,應伊朗電影聯盟邀請,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9名成員組團訪問伊朗,準備與當地演藝界展開為期一周的交流。
  據報道,以前也有西恩·潘等好萊塢明星個別訪問伊朗,但像這次較大規模組團前往的情形比較罕見。一些觀察人士對此次訪問期待很高,甚至冠以“電影外交”。
  然而“電影外交”展開不久便遭遇尷尬。伊朗時任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的藝術和電影顧問賈瓦德·沙馬克達里隨後指責好萊塢電影“一再不恰當地”攻擊和醜化伊朗。
  沙馬克達里舉例說,《斯巴達300勇士》和《狂奔天涯》兩部影片即為“徹頭徹尾謊言的兩個鮮明例子”。
  《斯巴達300》講述了在公元前480年塞莫皮萊戰役中,300名斯巴達勇士在通往希腊的險要山口抵抗波斯大軍的故事。影片中,波斯大軍被塑造成頹廢、荒淫、邪惡的反面角色,這惹怒了眾多伊朗民眾。而在電影《摔跤手》的一場打鬥中,主角“羅賓遜”將伊朗國旗撕壞並扔向觀眾的場面也引起伊朗人的不滿。
  沙馬克達里說,“只有當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好萊塢為過去30年間侮辱和譴責伊朗道歉,伊朗電影工業代表才會與他們正式會面。”
  影視需要“責任”約束
  早在20世紀初,美國和歐洲就同步發展了影視業,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美國有機會大力繁榮好萊塢,美國文化輸出也很大程度得益於好萊塢享譽全球。
  隨後,電視變成大眾媒體進入千家萬戶,同時,美國也變成全球超級大國,“美國夢”隨著好萊塢電影和美劇傳播到海外各國。這對美國的影響力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效應。
  隨著時間推移,信息獲取越來越便捷,美國影視劇逐漸招來了非議,進而為美國帶來了負面的國家形象。
  美國媒體日前評論稱,今後美劇和電影中的其他文化形象塑造應該更謹慎,“對別國文化一個虛構的負面形象塑造,不僅讓文化看起來很差,還會讓這些文化的人認為美國人看不起他們。”
  日前在PDcast上的一個熱議話題是美國影視劇中的軍工情節,美劇往往成為美國的一種宣傳工具。如電影《環太平洋》和《變形金剛》中,將美軍和其同盟描繪成不可阻擋的鐵軍,即便他們面對的敵人是巨大的外星人或強大的機器人,也是如此。分析稱,這對美國文化輸出是極其不利的。即便在文化輸出上美國最終還是贏家,但在此過程中,其形象則變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販子。
  “雖然大部分國家還是會理解好萊塢電影和美國政府政策的區別,但這也很容易被媒體當做把柄去評論、渲染。”因其槍支文化和軍事行動,美國的海外形象已經被打上暴力標簽,“真的還需要娛樂業來深化擴大這個印象嗎?”
  “當我們把自己放上熒幕時,我們不能把美國宣傳成不可阻擋的軍事機器。這隻能強化別人對我們的負面刻板印象。虛構的東西力量強大,需要用‘責任’二字來約束。”
  (下轉B04版)
  《國土安全》劇情簡介
  第1季
  美軍在對敵方基地展開襲擊時意外發現並救回了伊拉克被俘8年的美國海軍中士布洛迪(Brody)。榮歸故里的布洛迪受到英雄般的禮遇,與此同時,中情局女特工凱莉(Carrie)掌握了證據表明布洛迪已經變節,併為基地組織效力,在美國本土策劃發動恐怖襲擊(險些用人體炸彈刺殺美國總統等眾多高官)。
  第一季懸疑不斷,情節緊湊,被稱“神劇”。
  第2季
  布洛迪在第二季很快就被凱莉和她的同事索爾(Saul)發現了真實身份,凱莉成功策反了布洛迪,讓其成為CIA打入基地組織的卧底。同時,兩人上演了悲情的愛情故事。第二季快結束時,布洛迪此前效力的基地頭目Nazir已被除掉,布洛迪身份已被洗清,似乎兩人可以在凱莉的林中木屋裡“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最後一集,CIA總部發生爆炸,死亡兩百多人,懸疑又起。
  第二季勉力支撐,也還好看,評論稱,最後一集的懸疑出現得突兀,有為拍續集強為之的感覺。
  第3季
  布洛迪被外界認定為是CIA總部爆炸案的凶手,出逃後結果落入委內瑞拉地頭蛇手裡。索爾代理CIA局長,與凱莉上演苦肉計,最終擒獲伊朗策劃這起CIA總部爆炸案的頭目Javadi,並將其策反送回伊朗。
  索爾救回布洛迪,說服他潛入伊朗,刺殺伊朗革命衛隊最高領導人,布洛迪成功完成任務,Javadi接任伊朗革命衛隊。
  但“為顧全大局”,在美國總統的要求下,CIA沒有為布洛迪執行撤離計劃,最終布洛迪在伊朗被絞死,換來了日內瓦伊朗核問題的談判成功。
  第三季情節拖沓,故事牽強,評論稱最終“主角被編劇殺死”。
  總之,這是一部關於洗腦的故事,男主角布洛迪多次被各方洗腦,然後被策反變成卧底,進而上演新的劇情。
  (上接B03版)
  那些著名的影視阻擊戰
  《穆斯林的無知》
  引發中東反美大潮 4名美外交官死亡
  2012年9月,一部美國猶太裔導演製作的名為《穆斯林的無知》的電影把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描述成一個騙子,形容他沉溺女色,並暗示他是一個同性戀,還說他是裝模作樣的白痴。
  這部被稱為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的電影觸怒了中東等地區的穆斯林民眾,引發一輪反美浪潮。利比亞反美衝突已造成美國駐利大使身亡,埃及、突尼斯、巴勒斯坦抗議不斷,伊朗、黎巴嫩、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均強烈譴責該電影。
  當年9月11日,數百名武裝分子沖入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抗議這部當天在此放映的美國電影,並同領事館安全人員發生交火。衝突造成參加活動的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人員死亡。
  同一天,數千名埃及示威者為抗議該美國電影,衝擊了位於解放廣場附近的美駐埃大使館,其中數十人爬上使館圍牆,扯下美國國旗,併在撕毀後將國旗予以焚燒。12日,示威者繼續在美國使館外抗議。
  伊朗外交部發表聲明稱,這部在美國製作的業餘電影“令人反感”。伊朗當地時間13日在瑞士駐伊朗使館門前舉行抗議此部電影的示威游行。
  塔利班則號召阿富汗武裝分子就這部電影對美國進行報複。
  黎巴嫩真主黨也譴責了這部電影,稱它攻擊了伊斯蘭宗教信仰,並認為這是一種排外的“西方政策”的體現。
  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希娜也發表聲明,對這部在美國拍攝的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的電影予以強烈譴責。
  9月27日,《穆斯林的無知》導演兼製片人納庫拉·巴奇萊在洛杉磯被捕。
  《逃離德黑蘭》
  伊朗要拍電影還擊 英國外交官很氣憤
  2013年2月,《逃離德黑蘭》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這部電影在伊朗國內卻引發了激烈的批評,一些伊朗民眾認為這部片子醜化了伊朗。《逃離德黑蘭》根據1979年的伊朗人質事件改編而來,講述了美國中情局特工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美國大使館備戰的情況下,成功將6名美國外交官帶離德黑蘭的故事。
  電影製作方宣稱,內容並非虛構。伊朗方面則認為,電影醜化了伊朗國家和人民,伊朗國家廣播電視公司稱,電影中伊朗人表現得極度脆弱、不理性,而中情局特工則顯得大義凜然,這是給中情局做廣告,充斥著歷史錯誤和扭曲。伊朗邁赫爾通訊社表示,由奧巴馬夫人通過視頻連線宣佈獲獎的形式,本身就暴露出頒獎禮的政治動機。據悉,伊朗方面正準備拍攝一部還擊《逃離德黑蘭》的影片,片名暫定為《總參謀部》,將在今年開機。美伊兩國在電影里相互火藥味十足,實際上是現實政治在文化領域內的延伸。
  更令人想入非非的是,在這次奧斯卡的頒獎禮上,當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開出這個獎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因為這在奧斯卡頒獎歷史當中從來沒有出現,卻剛好在頒獎給該影片的時候出現了,難免會讓人有某種政治意味的聯想。
  而這次不只是伊朗人抗議,連美國的同盟——英國人都頗感不滿。劇中描述當時英國外交官拒絕為那六名美國使館工作人員提供庇護。在片中,一位中情局高官說:“英國人把他們拒之門外。”
  英國媒體稱這是顛倒黑白。英國人的確給美國同行提供了庇護。
  當年幫助實施最後救援行動的中情局官員門德斯在《逃離德黑蘭》一書中回憶說:“英國人友好地招待他們,拿出一所房子給他們住,給他們熱乎乎的飯菜,甚至準備了雞尾酒。”
  《分裂》
  以色列稱是“挑釁行為” 讓土以關係“雪上加霜”
  2009年10月,在一部土耳其電視劇中,出現了以色列士兵屠殺巴勒斯坦嬰兒的情節,這一事件引發土以兩國外交爭端。以色列照會土耳其駐以色列臨時代辦以示抗議。兩國關係再度陷入緊張。
  以色列電視2台轉播了這部名為《分裂》的土耳其電視劇。畫面中,一名穿以色列軍裝的士兵與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展開巷戰。一名巴勒斯坦父親把嬰兒舉過頭頂,以色列士兵瞄準嬰兒並將他殺死。
  這個畫面隨即在以色列引起軒然大波。隨後,以色列照會土耳其駐以色列臨時代辦,抗議土耳其播出這部電視劇是“國家支持的挑釁行為”。以色列時任外交部長利伯曼則在一份聲明中說,電視劇畫面與實際情況絲毫不相關,不管是與以色列建交的土耳其還是以色列的敵國都不適合播出這部電視劇。
  面對以色列的指責,土耳其時任副總理阿林奇隨後表示土耳其政府對以色列沒有惡意。
  而電視劇製片人科班諾格魯認為以色列對此感到不安表明電視劇里的反映的內容的確是事實。
  自從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實施打擊以來,土以關係開始惡化。與此同時,土耳其加強與鄰國敘利亞間的關係。敘利亞被認為與哈馬斯關係密切。這次的電視劇風波使當時土耳其與以色列本已緊張的外交關係“雪上加霜”。
  
  (原標題:美《國土安全》惹多國不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z49kzimf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